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开启体育梦想

  • 邮箱:

    256363002@qq.com

  • 服务咨询:

    0451-82260369

  

公司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家有球娃“郭嘉璇脑死亡”引发的反思 球娃家长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2025-02-16 16:47:44 | 小编 | 点击数:

  

家有球娃“郭嘉璇脑死亡”引发的反思 球娃家长一定要记住这几点(图1)

  北京国安U19小将郭嘉璇在被北京足协征调后赴西班牙拉练过程中遭遇头部重伤,医生已经宣布其脑死亡。这件事情最近几天在足球圈、体育圈甚至社会各界中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郭嘉璇这个小伙子,我在前两年就听俱乐部的朋友提起过,而且还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梯队有个小伙子,叫郭嘉璇,踢中卫的,特别棒。”

  从郭嘉璇的履历也能看得出来,如果不是这次意外,或者说如果他能够保证身体健康的话,未来他至少也是国家队层级的球员。

  但有时候,命运总是“天妒英才”。现在的郭嘉璇,别说未来是否成材,他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死神手中闯出来。哪怕希望很渺茫,概率很微小,但就好像足球比赛一样,不到终场哨声响起,就不要放弃!

  其实,这件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还不仅仅是“天妒英才”这么简单。这件事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尤其是对于有孩子踢足球的家庭,或者说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来说。

  在这里,北京主场「ID:bjzhuchang」倒不想非得争论北京足协、北京国安以及西班牙比赛的对手和主办方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希望从这件事情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让更多的足球爱好者,尤其是踢足球的孩子,能够远离伤病,不再出现这样的噩耗。

  首先一点,就是关于保险的问题。这也是此次郭嘉璇事件中最大的一个争议点。抛开事件本身不谈,我特别想反问一句所有踢球孩子的家长:你们的孩子,有保险吗?

  据我所知,多数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都会给孩子买保险,但也有少数俱乐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俱乐部不给孩子们买保险,可能是意识不足,还有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不对的。

  但孩子毕竟不是俱乐部的,不是教练,孩子是家长父母的。俱乐部有没有保险,孩子家长应该了然于胸。如果俱乐部没给孩子买保险,家长应该跟俱乐部提要求,如果买了保险,家长应该了解买的是什么保险。

  可能有的家长觉得,我家孩子一周就踢一次,兴趣班的级别,感觉保险没什么用。其实不然,足球比赛是对抗性的,虽然频次少、对抗强度小确实会导致伤病可能概率降低,但我们总说,绝大多数伤病都是“寸劲儿”,很难说常踢的和不常踢的孩子,谁受伤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反过来说,经常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孩子,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更好,平时对抗时摔的次数也多,没准都“摔出经验”了,“会摔”了。而那些兴趣班的孩子,有的跑步还不利索,体重还超标的,摔一下可能比一般的孩子更重。

  因此,踢足球也好,打篮球也好,参加任何体育运动,都不能完全从概率来评判受伤的可能性。对于任何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来说,概率只有伤和不伤两种,各占50%。马虎不得。

  今年夏天百队杯结束后,我给我儿子上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我向他所在的俱乐部老师了解得知,俱乐部是给孩子上保险的。但我还是又给他多上了一个。因为,我有时候会带儿子去其他俱乐部加练或比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伤病的话,能够有一份意外险作为理赔,那就多了一份保障,多了一点踏实。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保险不能保证伤病不发生,但是能够保证伤病发生后伤者得到赔偿,从而有更好地治疗和康复的条件。

  所以,这里北京主场「ID:bjzhuchang」希望所有家里有孩子踢足球,或者从事其他体育活动的家长,给孩子买一份保险。具体买什么保险好,我不是卖保险的,我不懂,也不知道怎么推荐,反正如果家长有心,对孩子上心,这事儿不难。

  第二个想说的问题,是如何减少伤病。郭嘉璇的这次事件,目前看来确实是一个意外。但据我所知,当前中国青少年足球的伤病问题并不算少。足球博主“老李爸爸”就曾经在他的视频中披露,现在低年龄段孩子的伤病越来越频繁,而且好多不到12岁的孩子就已经出现了膝关节、踝关节的伤病。他认为,现在很多俱乐部和球队的训练不科学,一周六练七练,甚至一天两练,过多地消耗了孩子的体能,造成身体疲劳,导致伤病的出现。所以他说,一个孩子踢球,一周至少也要休息一到两天。

  当然,这个说法肯定也会遭到反驳。前不久,董路就在微博上说起一个日本孩子一天要练多少,一个周末要踢多少时间的比赛,以此来证明所谓的“科学训练”是不存在的。此前,徐亮也曾经在直播时说,自己当年7、8岁就开始一天两练一周练六次,他认为现在的孩子们就是“缺练”。

  其实,董路说的也确实是事实,日本的足球少年确实练得特别狠。但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忽略了很多条件。比如,这些孩子的年龄,以及这样训练的孩子在日本整个青少年足球人口中的比重。

  据我从一些日本教练口中了解到的情况是,日本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其实还是遵循“科学训练”, 那些特别苦练的孩子属于金字塔的顶端,他们确实是在身体方面有相当天赋的。或者说,这些苦练的孩子,人家已经证明自己的身体能够承担这样的训练量。而并不是说,全日本的孩子都是如此训练的。更不是说从5、6岁日本孩子就开始这么练的。

  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是,日本的教练在低年龄段更看重的“科学训练”。他们所谓的“科学”指的是全方面的身体开发。我的一位朋友曾经给我转发过町田俱乐部的一些建议,日本教练认为,优秀的孩子可以每天都训练,但在低年龄段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应该用于全身心的开发上,只拿出一半的时间专项练习足球,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逐渐增加足球的训练比例,减少身体开发的训练比例。

  所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一周六练、七练,尤其是在低年龄段,过早、过度训练肯定增加伤病的风险。“科学训练”肯定是存在的,“科学”的前提就是“适合”。

  郭嘉璇这次意外,从各方的信息来看,是他在铲球时对方膝盖与他的后脑相撞导致的。的确,这是个足球场上的意外,但在这意外之中,结合我这些年来观察青少年训练和比赛的内容,觉得这个意外其实在我们青少年训练和比赛中并不少见。

  前几天,我儿子参加科化(COERVER COACHING)在北京的一个冬训营。郭嘉璇这件事,正好是在冬训营的这几天。科化的日本教练寺尾厚志在消息出现的当天,就跟孩子们转达了这则新闻。

  我儿子跟我说,寺尾教练说完这个事情后,再一次提醒孩子们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做危险动作,不要犯规,也不要铲球。在训练营中,如果有孩子铲球,寺尾教练都会明确指出不许铲球。

  科化训练体系(COERVER COACHING)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都有训练营,寺尾教练在科化担任了多年教练,是亚洲地区一位非常有经验的科化训练的教练员。他在训练中就禁止孩子们铲球。

  寺尾教练说,科化是一项技术训练,孩子们来这里踢足球是学技术的,当然铲球也是一项技术,但如果能够学到更好的控球技术,更好的抢球技术,提前预判球的落点、方向,提前移动身位,那就没必要使用铲球。

  我儿子的教练田中教练、姚尧教练也都不止一次地在训练和比赛中提到不要贸然铲球。起因是在我儿子的俱乐部中,有一些孩子特别喜欢铲球,无论什么球都先把身体扔出去。

  有一次,田中教练就叫住那个孩子,跟他说:你的铲球很漂亮,铲球动作也很标准,但是铲球是一项舍身的技能,如果你铲球了,没有碰到球,要么是犯规,要么是失误,你铲球以后再爬起来就很费时间,就失去了身位。

  有一次训练,我儿子被另一个孩子剪刀脚从侧后方铲了支撑腿,当时给我吓了一跳。好在我儿子当时只是摔倒了,但没有受伤。姚尧教练当时就指出这个孩子的问题,他说,你这个动作在比赛中是犯规动作,如果被出示红牌那就会让球队陷于被动,而且如果碰到技术好的对手,频率快的对手,一跳一挑就躲开了,你就没机会再回追了。

  我曾经也想让姚教练教我儿子铲球。姚教练说,青少年阶段在人工草地一般是不铲球的,即便是长大了踢正式比赛,其实铲球也不是特别常用,往往只是在救球、挡球时使用。当然,有些时候如果踢球踢上头了,也会飞铲,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我观察,像这样理智的青少年教练并不多。很多教练对孩子们频繁铲球并没有引导教育,甚至还有很多教练在低年龄段就去专门训练飞铲。他们会说:“我们这个年龄段就是这么练的。”

  教练练铲球,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铲球也确实是场上的一个技术动作。而且,铲球能够提升球队的侵略性,给对方以压倒性的气势。说白了,还是能出成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在低年龄段过早地依靠铲球来威慑对手、赢得主动的话,那么教练也好,家长也好,孩子也好,可能就会忽视技术训练。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是“认知”。抛开教练的因素不谈,据我观察,很多踢球孩子的家长就特别认可铲球,觉得孩子铲球多,就是“勇敢”、“积极”、“拼搏”。

  所以,很多低年龄段的比赛会出现,场上的孩子来一个飞铲,旁边的全队家长都会为此而鼓掌欢呼。这也激励双方孩子更多地去铲球,因为他们觉得铲球很帅,铲球能换来家长的赞美。

  此前,董路曾经发布过一段足球小将在芬兰赫尔辛基比赛的视频。视频中他先是展示了芬兰孩子强硬蛮横的身体对抗,然后表示中国足球小将的孩子们也不含糊,“以牙还牙”。

  但是,如果仔细翻看这段视频会发现,董路视频中的芬兰孩子的强硬的身体对抗,绝大多数都是挤、撞、拉、扯,常用部位为上肢、肩膀、背、臀、胯、大腿。而中国足球小将的球员给予的反应绝大多数都是“飞铲”“飞铲”“飞铲”。

  这段视频后来也被董路给删除了,具体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段视频的一些预览,通过截图就能看到,所谓强悍的防守、强硬的态度,中国孩子和芬兰孩子的认知是不同的。而从董路在视频中的配音来看,他就认为要应对对方的强硬身体对抗,就是用“飞铲”。

  所以我觉得,中国球迷也好,踢球孩子的家长也好,甚至足球从业者也好,很多人对“身体对抗”的认知是有偏颇的,对所谓的拼搏精神、防守硬度的认知也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是想怎么用身体去挤占空间赢得球权,我们想的都是“下三路”怎么铲球。

  当然,这或许跟黄种人在身体对抗上有明显劣势有关系。但奇怪的是,我认识的日本教练反而也不是强调铲球,反而是更强调防守技术和预判意识。

  所以,我们作为踢球孩子的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叫身体对抗,什么才是拼搏精神,什么是强硬的防守。并不是说不让孩子们铲球,而是应该引导他们,铲球这个技术的两面性,告诉他们铲球是迫不得已的动作,铲球是有可能给对方和自己造成伤害的,铲球也是有可能给自己球队带来危害的。相比为铲球鼓掌,中国家长们不如为孩子的一个预判球路、提前卡位而鼓掌,或者再不行,为控球、过人而鼓掌。

  我一直都说,中国足球需要提升的是认知。足球从业者的认知可能受困于某些因素提升缓慢,这就更需要球娃家长提升认知,倒逼足球从业者必须提升自己。

  “如何选择九游体育的健身产品?”

  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避免足球场上的伤病。但应该尽量减少青少年足球的伤病概率,让每个踢球的孩子都能走得更远。也就能把郭嘉璇这样的悲剧尽可能的再减小可能性。

256363002@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