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网络上,有人说,现在国内青训都要钱,有的地方一个月就要收9000块,普通人家学不起,很多乒乓球运动员都成了富二代。
由此,成了攻击中国乒协和国家队的理由,甚至无厘头怀疑中间有什么贪赃枉法。
但是,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告诉你,如果不走商业化路线,不是现在这么多优秀球员在疲于奔命的打WTT比赛,不是有现役的孙颖莎王楚钦们这样的明星效应带动球市,中产家庭也根本青训不起。
国内有一部分人,虽然嘴上骂资本骂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但本质上却是替某些资本和利益集团在争取利益。
如果国家队解散,如果中国队和邻国一样基本不打所谓商业赛,受益的是部分强省俱乐部和部分乒乓球名校,以及部分私教,受害的是普通人家的天才,中国的顶级运动员将成为某几个省或者某几位名教练的猎物。
所以,乒乓球球迷饭圈之间的对骂,背后或明或暗有利益集团博弈的影子,至于所谓的粉丝球迷,只是被人裹挟当枪使。
既然练体育,就得首先吃饱喝好身体好,否则一切别谈。目前,不管是营养补充,还是专门的体能训练,或者是队医,都已经是专业技术领域,成本极高。
贵到什么程度?游泳奥运明星傅园慧此前都说过,自己有小伤病都忍着,请不起体能教练和医生。
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天的体能教练、营养师等费用加起来要接近万元,还不包括食宿交通。对,你没看错,是每天。
体能和营养保障还只是基础,更大的消费是技术教练和巡回比赛。虽然乒乓球目前消费行情还比不上网球,但也依然不菲。
现在普通的练习乒乓球,如果是一对一,一线元,三四线,这还是普通教练。知名教练每小时需要1000元的比比皆是。
问题是,你必须训练三五年,才能出成绩,看出天赋,这时候,你已经付出至少15-30万。
在国外,乒乓球基本上都是没有国家托底的,没有省队国家队体制支撑。我们也看到了,大多数国家运动员成了内循环和小圈子,因为天才穷小子早就被训练体制排除了。
结果就是,国外乒乓球人才的选拔面很窄,无法经常性长期性挖掘出天赋高的人才,与中国队的能力差距无法缩小,现在短期冒出个天才都很难。
在中国,只要家庭有了初步投入,孩子有天赋,在人群中打出成绩脱颖而出,就可以进入体制内,省队国家队支撑,获得免费的培养,甚至还有工资收入。
至于各种青训营,确实需要花钱,但对比国家总体投入的成本,那点学费也就是九牛一毛。9000一个月很贵吗?有些人觉得是,但这行情其实真心不贵。不信,你请个世界冠军教练私教看看,他跟你要价多少?五倍,十倍,还是五十倍?
答案是,如果没有这几年的商业化,这个机制早就无法撑下去了,原因就一个字,钱。
国家财政拨款,给整个乒羽中心也就1亿左右。这笔钱分到乒乓,就是拿一半,也不过5000万。
乒乓球国家队一队二队加一起差不多100人,还有不同年龄段的梯队,还有二三十教练,吃喝拉撒睡,都需要钱,各种比赛还需差旅。算下来,人均不过三四十万。
有人做过测算,在国家队训练,每个人每年至少要花费100万人民币。当然,这时候用不到运动员家庭投入了,除非额外开私教。
曾经,在八九十年代,省队的运动员每个月都有千元左右工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养活一家人。现在这个时代,只挣几千块工资,这么苦的训练这么少的机会,谁参与?
如果家庭投入几百万,但打到国家队,每个人每个月却只能拿5000工资,持续整个运动生涯十年,你觉得有人呆得住吗?还有人送孩子去打球吗?
还有,如果连基本收入都不能保证,国家队的中间层球员和年轻球员必然流失到海外,成为中国队未来的对手。
而且,现在国家投入在向三大球倾斜,乒乓球想发展想有钱发展,必须靠自己。从今年开始,北京要求中小学生必须在足篮排三大球学一个,去年第一届国家三大球运动会在长沙开始。
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不过可以推测,目前的国家乒乓球队想维持正常运行,每年至少得两个亿资金保障。
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办呢?以前网球起步的时候,出任网球中心主任的原女排功勋队长孙晋芳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四处化缘,和张桂梅办学校拉赞助差不多,甚至为此身患重病。
要想有人投资,前提条件就是运动项目有明星,有明星才有流量。要想有明星,不仅要有成绩,还要有足够的曝光度。
目前,中国乒乓球队一年内要参加的正式比赛超过45场,而且单月最多时会有9场比赛。确实够拼的,运动员确实够累。
在这方面,国乒努力做过乒超联赛,也算是红火起来了。2017年乒超联赛一年大概有108场比赛。
为了让乒超更吸引人,中国乒协不断改进规则,还得协调各省队各俱乐部之间的利益纷争,也兼顾保护运动员利益和俱乐部以及各地体育主管部门利益。
即便如此,那时候就有人指出,这么多比赛,真正值得看有人看的也就不超过八个人的比赛,甚至悲观预言“这样下去会出现一个能坐万人的体育馆只有一个老人看球的尴尬”。
当然,乒超做起来对国际乒联的权威和其他各协会也是有冲击的,就如同NBA与国际篮联的关系一样。面对现实,国际乒联成立世界乒乓职业大联盟,也就是WTT,让全世界运动员都参与到职业化商业化大潮中来。
WTT组织了大满贯比赛和冠军赛,还有支线赛,通过不同的积分设置来区别等级,在大量比赛中给运动员上升通道。
实事求是的说,WTT的比赛吸引力确实远远大于只有国内球员为主体的乒超,竞争更激烈,话题感更强,社会关注度更高,流量更大。一句话,乒乓球运动更值钱了,运动员更值钱了。
甘蔗没有两头甜。WTT的问题是,步子迈得太大,职业化太快,赛程设计与乒乓球运动的特性之间的磨合还在进行中,出来一系列争议,需要不断改进。
但是,不能否认,现在乒乓球队有了大商业量赞助,运动员有了大量代言,比赛有了各地争办,媒体有了新闻素材,整个生态都是受益者。
换个不太准确的说法,球场上马不停蹄的不断打比赛的明星运动员们,一方面确实自己挣到了钱,另一方面也通过分成方式在给国家队赚钱养家,让弟弟妹妹小球员们有一个低成本成长机会。
我们也看到,中国乒乓既没有顽固坚持原来“举国体制”,也并没有完全学网球商业化,也是在寻求一条兼顾奥运夺金和商业化夺冠两方面任务的特色运行机制,力图保障国乒的长盛不衰。而这,也造成了地方体育主管部门、俱乐部、培训机构、私教团队等利益关系的冲突,导致有人把矛头指向国乒管理层。
最后说一句,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到,国家富强了,越来越不需要通过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升国旗唱国歌来振奋民族精神,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在逐渐回归体育运动本身,乒乓球也不例外。至于孩子学习打乒乓花多少钱,是国家的事,也是自己的事,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