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下午4点10分,体育教练凌成豪背着装满教具的大包准时出现在宁波保利湖光印小区楼下。
他先用四个标志筒划定了孩子们运动的范围。没过多久,他将敏捷梯、标志圈、标志盘、栏架都摆放到位。
4点20分,孩子们陆续下楼,在凌教练的带领下开始热身运动,四点半正式开启一小时的“户外体能课堂”。
家长在网上下单,教练带着训练计划、锻炼器械上门,为孩子提供体适能培训、体育提分等辅导。
这是这个暑假悄然兴起的“体育外卖”。对于它的出现,有人叫好,认为能满足孩子对体育的个性化需求。也有人担忧,认为其缺乏监管,存在安全隐患。
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邀请了省内各地的学校老师,各抒己见,聊一聊被视为体育培训市场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与消费场景新产物的“体育外卖”,能治好孩子们的“体育难”吗?
“体育外卖”这种形式受欢迎,关键在于它方便快捷、针对性强。在我居住的小区,就有几位家长组团聘请体育专业的学生,为孩子们提供“上门体育课”。小区里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或是一楼宽敞的架空层,配合各种球类、跳绳、小标志桶等器材,就成了他们运动训练的场地。
孩子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省去接送的烦恼,相关专业的学生得到实践机会,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运动变得易参与、有趣味,才能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健康习惯。
作为一名初三年级的班主任,我真切感受到个别孩子“体育难”的痛点,教练上门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辅导,不仅可以省去来回路上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运动效率。
最近,我的学生小周也下单了“体育外卖”,在每周三节的“上门体育课”里,教练会针对他的中考体育弱项制定运动计划。20分钟拉伸、10分钟跳绳,再加上1000米陪跑,几周下来,小周的进步非常明显。
作为一种新业态,“体育外卖”面临许多挑战,比如缺乏专业的运动场地、统一的服务规范等,这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担忧。
“上门体育课”的活动场地大多为小区广场或户外公园,缺乏专业体育场地的减震功能,并不适合奔跑、跳跃等动作,上课过程中还会有行人活动、车辆进出等。保证课程安全、高效且不被干扰,是“体育外卖”持续发展的关键。除此之外,相关教练资质需要进行规范的审核,服务内容也需要有成文的标准。
我是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一名“体育外卖员”。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为60多名青少年儿童提供了体适能培训、中考体育提分、少儿网球等的辅导。
我所服务的客户大多来自学校附近的社区,很多家长由小区内部群了解到“体育外卖”。如果社区能够在其中搭建“家校社”桥梁,并提供更安全标准的运动区域,孩子更开心、家长更放心。
同时,我也不断提醒自己,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制定科学运动训练计划的能力。唯有不断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才能做好一名优秀的“体育外卖员”。
正如长期食用外卖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体育外卖”也无法成为提高孩子体育素养的长久之计,甚至可能引发学生和家长不必要的焦虑。它折射出的,或许是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社会的另一种期待。
“体育外卖”受青睐,核心在于其“西药式”的精准——目标明确、见效快,通过“一对一”高效训练,针对性解决学生中考提分等燃眉之急。
突击培训可应急,养成主动运动的养“身”之道才是健康长久之计。家长应避免过度依赖“外卖”,还是要把重心放在家校配合上,和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养成“让运动融入日常”的良好习惯。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仍以大班整体教学为主,缺乏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而“体育外卖”可以根据学生对中考提分、减脂塑形、体适能训练或运动技能专项提高等的阶段性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体育外卖”的火爆揭示了当前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当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法满足多元需求时,市场就会填补空白。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我希望体育课变成“豪华大餐”,让我能够尝试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
我也希望课后锻炼有更多有趣的形式。我很喜欢“运动盖章”的活动,每完成一次锻炼盖一个章,集满一定数量就能兑换小礼物,像闯关游戏一样。我相信,一旦感受到运动的愉悦和成就感,爱上它一点都不难!
“体育外卖”之“优”,其实值得学校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市场经验,通过课程创新、资源整合与评价改革,融合线上线下模式,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爱上体育课。
“体育外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体育教育在针对性训练和假期覆盖上的不足,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学校可以联合社区体育场馆开发假期公益课程,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鼓励家庭参与,营造全民运动的氛围。
推行“运动处方”制度,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定制个性化家庭锻炼方案,打破传统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壁垒。
常规的体育作业往往收效甚微,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喜好,以游戏的形式布置体育课后作业。我尝试设计了一张“健康生活大富翁”地图,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体验“模拟人生”,抽到“早起卡”,恭喜,健康值+2,但小心下一张可能是“二手烟暴击”,健康值-1。我希望借助这样的游戏,引导孩子们主动运动,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鼓励孩子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游戏,让亲子关系也能在体育游戏中更上一层楼。
运动这事儿,最珍贵的“教练”是家人,最称手的“器材”是就地取材。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不必人人都靠“买服务”,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社区广场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这份亲情滋养下的“营养餐”,更能让孩子爱上运动。
锻炼不能变成负担,更不应该像补习班一样去“填鸭”。比起“体育外卖”,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由业主委员会组织的社区公益活动,比如让小区里的孩子们一起晨跑、一起跳绳。这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提升体能,还能增强邻里凝聚力,对全民健身、全民减重也大有裨益。
近三年寒暑假,我坚持带学生晨跑。我也曾想过发起“社区跑团”,让大家一起动起来,只是一个人有时难以推动,若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