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今年夏天,“苏超”的火爆出圈,在江苏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足球热潮。在徐州,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涌向绿茵场,足球培训机构报名人数激增,部分俱乐部暑期学员数量甚至较往年翻了一番。
每天下午四点,来自青年路小学的小欧都会准时来到湖北路体育场,在市体校教练员周斌的指导下,和全市各小学“拔尖儿”的20多位“小伙伴”一起进行专业化训练。
不过,家住九里新苑社区的小欧,距离湖北路体育场有十多公里,暑期每天来回训练耗时1小时的车程,成了父母“幸福的烦恼”。“目前,体校在主城区东西两个方位开展课外集中训练的场地,只有湖北路体育场和云飞小学体育馆两处,的确有个别孩子在距离上不太方便。”周斌说。
当足球热情被点燃,一个现实问题也浮出水面:这些怀揣足球梦想的孩子们,能否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场地?
省政府于2021年印发的《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其中,每万人拥有足球场要达到1片。
截至目前,徐州市城区(含贾汪区、铜山区以及经开区)拥有各类足球场地412块,按照城区约380万人口的比例来看,徐州已经超过了“每万人拥有1片足球场地”的目标。
作为江苏北部的体育重镇,徐州有着悠久的足球传统,这里培养出了孙可、张艳茹等国家队运动员,津浦西路小学更是享有“足球之花长盛不衰”的美誉,连续多年获徐州市小学足球赛冠军。
近年来,徐州在足球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1259块足球场地,成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物质基础。
徐州还拥有2个国家级足球特色县(市、区),3个省级足球特色县(市、区)和30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些数字彰显了徐州在青少年足球领域的硬件优势。
但类似小欧父母这样“幸福的烦恼”为何还存在?记者仔细梳理这份412块球场名单发现,三个主城区拥有球场数量为240块,且大部分为各中小学所有。“足球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但节假日、寒暑假不开放;社会足球场则多分布在城郊。”徐州市体育局体育经济处负责人李展坦言。
“那为何不把校园球场向社会开放起来?”记者问。“开放校园球场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校园球场与教学区一般都在一起,开放后管理、安全和维护上谁来负责?将教学区与球场进行物理隔离,又会增加校方的投入成本。”李展说。
不过,面对校园球场使用效率的困境,徐州部分中小学探索出创新解决方案——以校园足球队或兴趣社团等为建制,在有专人负责的情况下,进行区域内场地共享。
暑假里,徐州市云飞小学校园足球队教练王勇顾不上休息,每天坚持和该校足球队的孩子们在足球场上迎着骄阳,加紧训练。“‘苏超’的火热带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这段时间天气热,每天上午8点到9点半,下午5点到6点半是我们的固定训练时间。”王勇介绍,云飞小学是新建校,目前只有两个年级学生。他将校队的21个孩子按年龄分为U8和U7两个组,自由选择时间段训练。
据了解,云飞小学有着徐州市小学中最大的运动场地,面积足有38亩,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且配套设施十分完善,球员休息室、标志筒、标志牌等训练设施器材一应俱全。
“为提高场地利用率,我们的场地是徐州市足球队常年的训练基地,同时也是云龙区兄弟学校学习交流比赛的一个地方。可以区域申请场地进行训练和比赛,使用后仅需要做好简单的日常维护。”云飞小学校长刘澄说,暑假中,市体校的部分队员也在这里进行集训,孩子们还可以相互切磋,一起进步。
据了解,近年来徐州市各中小学依托白名单准入制度,与足球青训俱乐部合作,引入专业足球教练师资力量,给更多青少年带来在校园中系统性学习足球的机会。“校长杯”“县(市、区)长杯”“市长杯”组成的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其中,徐州孩子踢球的“大环境”越来越好。
徐州一些商家和社区也在做积极尝试,提供青少年足球服务。打开网络平台搜索徐州少儿足球培训等关键词,能看到不少商家推出了暑期足球场地和课程。有的主打基础技能训练和体能提升,适合初次接触足球的小球员;有的则推出专业私教训练模式,服务想提高运动水平的青少年。“苏超”点燃了徐州的足球激情,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上绿茵场,带着对足球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汗水挥洒中享受运动的激情与快乐。
在远离市中心的沛县鹿楼镇七堡村、八堡村,一场名为“村界杯”的草根足球盛宴,正生动诠释着“足球就在家门口”的另一种可能。这里下至七八岁的孩童,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把足球视为共同的节日语言。春节期间、暑期农闲,“村界杯”便如期开锣,成为村民们翘首以盼的文体狂欢。
这项起源于村民自发组织的赛事,已延续举办多年。最初,只是几个热爱足球的退休体育老师向村里提议,利用村口一块荒地平整出来的简易场地进行切磋。随着足球热情在村民中如星星之火燎原,比赛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与日俱增。
参赛队伍以村为单位,队员都是地地道道的村民,比赛规则简单质朴,氛围却异常热烈,村民们不仅是参赛者,更是最忠实的观众和啦啦队。场上激烈拼抢,场边呐喊助威,茶余饭后谈论球赛,足球彻底融入了乡村生活肌理,成为联结乡情、提振精气神的独特纽带,“村界杯”名副其实地成了当地一道不可或缺的文体“大餐”,其“烟火气”十足的乡土足球魅力,吸引了全国网友的广泛关注。
为了呵护这份来之不易的乡村足球热情,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联合鹿楼镇政府积极作为。2019年,他们巧妙利用八堡村一片闲置的采煤塌陷地,高标准建起了一个正规的七人制人工草坪足球场,彻底告别了昔日尘土飞扬的土场。2023年,为满足村民观赛需求和提升赛事体验,球场两侧搭建起了可容纳数千人的简易看台,安装了夜间照明设施,让“村界杯”的夜晚同样精彩。不仅如此,还对球场外道路进行了硬化处理,配套建设了停车场、休息室等附属设施,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乡村足球公园初具规模。
“全县已建成各类足球场103个,其中分布在乡镇、社区、公园等的社会球场达33个,全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志永介绍,像八堡村这样的乡村足球场,正是沛县大力推进覆盖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的缩影。这些散布在百姓身边的球场,让足球运动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日常健身需求,更为沛县青少年足球启蒙、业余联赛举办提供了优质的场地保障。“村界杯”的成功实践,为乡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足球运动、振兴乡村文体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校园球场以外,徐州这几年共新建社会球场150余片,涵盖笼式、5人制、7人制、11人制等各种类型……这样的尝试和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当校园、社区和乡村的绿茵场被激活,当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为足球“让”出一席之地,青少年离“家门口的足球场”就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