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金山网讯 空间站对接模拟、太空人漫步表演、机器人巡游展示日前,市中山路小学科技节开幕式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热爱科学的孩子的目光。
走进我市校园,这样充满活力的画面随处可见。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全员导师制、“研学课堂”“五育并举”等育人新途径,致力于让每一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教育界师生代表一行40多人来到丹阳市云阳学校,学习“全员导师制”经验做法。学校明确全员导师制职责、多维度配置导师、网格化组织管理的做法让来访师生收获颇丰。
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起,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学校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构建以班主任为首席的“班级导师团”,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的全面发展指导。目前,我市全员导师制实现“普职特学校类型全覆盖”“中小学学段全覆盖”“学生、教师、家长三主体全覆盖”,建立了“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
我市将全员导师制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一环,强化党的领导,高位推动,纳入“书记项目”和“一把手”工程,确保改革方向正确、力度到位。按周制订全员导师制项目推进清单,每周召开碰头会,着力优化机制,形成深化全员导师制工作的推进方案、经费保障方案、考核评价方案、分类分层培训方案。
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全市中小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线班主任和导师进行专项调研和意见征集,针对难点、堵点,整合形成6个方面、30个研究项目,组织全市370名德育骨干参与研究,以研究成果推动教学创新。
在导师配置上,我市创新实施“1+N”学生成长导师制,每位导师精准对接10至20名学生,提供思想、学业、心理、生活等多方面个性化指导,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共同成长。针对特需学生群体,建立“N+1”关爱机制,集合多方力量组建帮扶小组,为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我市“全员导师制”试点校,市江南学校积极推广“2×10法则”,即每名导师每天花2分钟、连续10天与学生深入交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性开展教育。
我市还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导师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文明单位测评和德育工作评估体系,与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选等紧密挂钩。定期开展优秀导师评选、优秀案例评选和优质课展评等活动,有效提升导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今年8月,市教育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的通知》,通过在全市全面推行并深化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建立以班主任为首席导师的全员导师团队,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11月14日,全市“研学课堂”实验学校教学研讨与推进展示活动暨句容经济开发区小学第二届“金柚相约”教学节在句容开发区小学举行。来自南京、句容两地的20多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和交流。
在2024年全市高中“研学课堂”推进展示活动中,省镇江中学推出了高三复习专题同课异构、政史融合特色课程、科技创新特色课程、主题班会课程等,全方位地展示“基于问题情境的五步研学课堂”实践成果和学校人文与科学并举的特色办学。
临近岁末,全市各地各具特色的“研学课堂”展示活动让人目不睱给。市教科院院长谭庆仁说:“研学课堂从想得到的美丽课堂,逐步变成看得到的风景,要进一步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畅通研学课堂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实施,对学生作业和课堂教学“双提质”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3年前,我市推进基于课堂教学体系重构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研学课堂”的研究,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介和学业评估进行必要的整合,以达到改变课堂质态、促成学科育人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学改革总目标,全面实施课堂提质工程。
为让“研学课堂”落地生根,市教育部门严把申报关,出台申报“研学课堂”实验学校的具体条件,申报“研学课堂”实验学校须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有详实的研究方案,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提供支持保障。即学校有一批致力于“研学课堂”建设的教师团队,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和初步成果,具备建设实验学校的基础;开展的实验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确保实验研究有效实施;能在多个层面积极推广“研学课堂”的研究成果,在区域、全市及更广范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研学课堂”专项课题选题范围为各学科“研学课堂”的教学体系重构研究、“研学课堂”环节研究、“研学课堂”具体样态研究、“研学课堂”实施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等;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为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培养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英语阅读教学教研系统的建构研究等。
经过综合评估、考核,省镇江第一中学、市外国语学校、市中山路小学等70所学校成为“研学课堂”实验学校。市教育部门通过“实验先行、课题引领、评比评选”等途径推进“研学课堂”进入课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研学课堂”的专项课题研究,把“研学课堂”的推进实施情况纳入优秀教研组评比,广泛开展“研学课堂”镇江好课堂、优秀教学教案、优秀实验学校等一系列评比活动, 举办“研学课堂”实验学校展示活动,共享“研学课堂”成果。
“研学课堂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教学案例,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质态,为镇江的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科文表示。
随着“研学课堂”深入推进,70所实验学校对教学的结构进行重构,进行深度研究,打造了各个学科教学新样态、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研学课堂”,一批教师在全国、全省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全面开展“5+2”模式课后服务。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12个、涉及21所学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15个、涉及73所学校。
我市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大体育观”为主导全面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去年发布的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督导评估中,我市是唯一合格率达100%的设区市;2021年度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我市以53.96%的优良率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抽测中,2019级、2020级镇江籍大一新生总均分连续两年获全省第一。
劳动教育是进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市连续四年开展“校村牵手兴农育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市中小学生全过程参与小桶水稻的培育、收获,系统了解一粒种子的力量,明白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锤炼着勤劳、坚韧、担当的品格,也不断地践行赵亚夫“奋斗、敬业、开拓、奉献”的精神。
近年来,我市以“1+2+4+N”(1所高校+2所中学+4所小学+N个家庭和社区)协同工作模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综合不同学校师资力量,优化育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育各个学段在教学内容上纵向衔接、螺旋式进阶,打造更加精彩、高质的思政课堂,助力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美丽镇江我的家”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展示活动中,省镇江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吴铁俊、校团委书记余志武、高一年级团总支副书记张艺晗,3位书记同上一节思政课,带领同学们回顾镇江历史、了解镇江现在、展望镇江未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爱乡情怀,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要把握教育规律,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向上;要坚持协同创新,深入推动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结合全员导师,齐心打造思政育人特色品牌。”谈起高质量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黄科文表示。(记者 祁山洪 张翼通讯员 唐守伦)